閩劇有哪些特色
閩劇又稱福州戲,是現(xiàn)存惟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戲曲劇種,流行于 閩劇閩中、閩東、閩北地區(qū),并傳播到臺灣和東南亞各地。明代末年,弋陽腔傳入閩中,與當?shù)氐姆窖孕≌{(diào)逐漸融合,形成江湖調(diào),隨后出現(xiàn)了演唱江湖調(diào)的江湖班及以江湖調(diào)和歌為主要唱腔的平講班。清末,平講班和演唱昆腔、徽戲等外來聲腔的嘮嘮班及福州演唱儒林戲的儒林班合流,最終形成閩劇。辛亥革命后,閩劇進入興盛時期,涌現(xiàn)出眾多班社及有"閩劇梅蘭芳"之稱的鄭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馬狄藩等"四大名旦"。
閩劇有哪些特色
1、唱腔:閩劇的音樂唱腔是由洋歌、江湖調(diào)、逗腔和小調(diào)等四大類組成的:粗獷激越的"江湖調(diào)",通俗平暢的"洋歌",典雅婉約的"逗腔",清新活潑的"小調(diào)",其中前三類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弋陽腔、昆曲和徽調(diào)的影響,并保留著高腔的幫腔形式,后臺幫腔叫做"掏嶺"。又有吸收自"嘮嘮"的部分唱腔和曲牌。演唱時男女均用本嗓,其特點是高昂激越,樸實粗獷,但也有細膩柔婉的唱腔。
"逗腔" 有15種板調(diào),特點是在曲中轉(zhuǎn)折和結(jié)尾處多有"哎"、"依"的虛腔,主要曲牌有[自掏嶺]、[寬板]、[急板]等。
小調(diào)系本地和外地傳入的俗曲俚歌,很豐富,主要有[西湖亭]、[琵琶怨]、[新茶花]等。此外,從徽戲、京劇吸收的如[大補缸]、[七句半]等。
辛亥革命后,不少京劇藝人轉(zhuǎn)入閩班教戲,所以閩劇音樂也吸收了皮黃調(diào)。
2、曲牌:江湖調(diào)常用的曲牌主要有〔江湖疊〕、〔柴排調(diào)〕、〔陰調(diào)〕等,具有聲調(diào)高昂、字多腔少、一泄而盡的特點。
閩劇的曲牌大部分從弋陽腔、四平腔、徽調(diào)和昆曲衍變來的,有不少唱腔仍保留有弋陽腔的特點,即"一唱眾和"的幫腔和"夾滾"。"洋歌調(diào)"主要曲牌可分為"大介大牌",如[太師引]、[鰲頭金柱]、[風(fēng)入松]、[香羅帶]等;"中介大牌"如[駐云飛]、[出隊子]、[浪淘沙]等;"大介盤答"如[金廂]、[雙蝴蝶]、[賞花]等。其中人一人獨唱的稱為"大牌",兩人或三人對唱的稱為"盤答"。"大介"、"中介"及"小介"的區(qū)別在于起介(開頭鼓鑼)的不同。
3、樂器:主要伴奏樂器有橫簫、嗩吶、頭管、二胡、椰胡等。打擊樂器有青鼓、戰(zhàn)鼓,大、小鑼,大、小鈸,磬等。
閩劇介頭(打擊樂過門),系綜合江湖、平講、逗腔、嘮嘮,以及本地民間音樂"十番"的鑼鼓介頭發(fā)展形成。所有介頭較有地方色彩,武場吸收京劇鑼鼓經(jīng)較多,但打法上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