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戲曲曲藝 > 淮劇 >

淮劇唱腔的曲體結構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淮劇唱腔的曲體結構,系從原無伴奏高腔音樂系統(tǒng)演化為戲曲化、抒情性的板腔音樂體系。香火戲時期主要唱腔《香火調》、《淮蹦子》,分別源于我市境內門彈詞、“僮子腔”和清江、淮安、寶應地區(qū)的田歌、號子等。

由于歷代藝人的不斷吸收創(chuàng)造,到30年代末,淮劇逐步形成《拉調》、《淮調》、《自由調》三大主調。圍繞三大主調而派生的曲牌有《葉子調》、《穿十字》、《南昌調》、《下河調》、《淮悲調》、《大悲調》等數(shù)十首。與此同時,從民間小調中吸收并衍化成戲曲唱腔的還有《蘭橋調》、《八段錦》、《打菜臺》、《柳葉子調》、《拜年調》等160多首。

這些曲調除部分民間小調外,其主調的調式、調性都較相近,結構形式亦完整統(tǒng)一。淮劇的打擊樂是在《香火調》鑼鼓的基礎上,廣泛吸取了民間《麒麟鑼》、《花鼓鑼》等,經過衍變,形成了淮劇特有的鑼鼓譜。此外,以扁鼓、鐃鈸、堂鼓組合而成的打擊樂器配置,音色渾厚,色調明朗粗獷。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QQ:3999112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