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yǎng)高中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音樂教育, 它的主要目的不是培養(yǎng)音樂家, 而是培養(yǎng)能夠發(fā)現和鑒賞音樂之美的人, 是用音樂的形式來喚醒人類內在的美好與善良。作為一名音樂教師, 應該具備良好的音樂素養(yǎng), 將音樂欣賞作為自己的基本教學任務, 帶領學生在音樂的海洋里感受美, 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凈化, 健全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筆者結合教學經驗, 就如何在高中音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進行了深入研究。
一、創(chuàng)設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
輕松自由的課堂氛圍能使學生很快融入學習中,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為了更好地發(fā)揮教師對學生的引導作用, 教師要營造一個相對自由寬松的環(huán)境。同時, 要在教學內容上做好準備, 使課堂內容充實豐富, 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學習中, 更能充分發(fā)揮音樂的神奇作用, 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起到積極作用。值得注意的是, 教師在篩選教學內容時, 要以輕柔、生動、優(yōu)美等具有賞析價值的音樂為主, 這些類型的音樂很適合高中這個階段的學生, 既能消除他們學習生活的煩躁乏味, 又能填補他們心靈上的空缺。
此外, 教師要抓住課程的特性, 積極融入學生群體中,與他們保持良好的交流。這樣才能使學生釋放天性, 展現孩童可愛的一面, 激發(fā)學生展現自己內心世界的沖動。只有將安排合理的教學內容和良好的教學態(tài)度相結合, 才能事半功倍, 使學生在暢所欲言中開闊思維、拓寬眼界、身心都得到全面的提高與發(fā)展。
二、創(chuàng)設相應的音樂情境
音樂作為人類表達其內心世界的一種獨特方式, 它與其他文字、圖片、肢體動作等表達情緒的方式大有不同。不論是文字還是圖片, 這些表現形式都是具體的、可以摸得到的。但是音樂作為聲音的一種, 是通過各個音符按照一定的譜子、音調組合起來形成的, 是對感官的一種摸不到的刺激。音樂中傳遞的情緒通過對聽眾的聽覺的刺激,使聽眾感同身受, 引導聽眾在頭腦中形成相應的情景與畫面。通過這樣的作用過程, 發(fā)揮音樂賞析的功能, 使聽眾在賞析音樂的過程中得到情緒的升華。更為重要的是, 音樂的特點決定了音樂與眾不同地方, 創(chuàng)作音樂的音樂家希望通過音樂傳遞的情緒可能是確定的, 但是不同的聽眾人生經歷各有不同, 這些聽眾在音樂的感染下, 他們頭腦中創(chuàng)造的畫面意境又是不同的。這就證明了音樂比文字、圖畫等其他表達形式所能夠表達的內容更加豐富, 而且更容易被大多數人所接受。
對于還處在接受教育階段的中學生來說, 他們生活中能接觸到的音樂大多是流行歌曲。同時, 他們年齡較小,社會經驗不足, 在學校學習的時間較多, 對很多類型的音樂作品了解甚少。因此, 大部分高中生對音樂課本上的內容欣賞不了。在這種情況下, 教師不能簡單地按要求完成教學, 而應該結合多媒體、圖畫等多種教學手段與教學工具, 利用各種方法激發(fā)學生的想象, 盡力使學生理解當時創(chuàng)作者所處的環(huán)境, 從而理解創(chuàng)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這種通過將影片、繪畫作品和音樂作品相結合的展示方法,通過激發(fā)學生的視覺與聽覺相結合, 更能夠加深學生的感受。比如在欣賞《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時, 就應該利用多媒體放映相關的影視資料, 讓學生欣賞京劇的魅力, 深刻體會作品含義。
三、豐富學生的音樂積累
任何事情都不能一蹴而就, 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更是一個漫長、細致的過程。這一過程不是靠一兩首歌曲就能完成, 而是需要大量長期的優(yōu)秀音樂作品的熏陶和積累, 在這種長期的熏陶下, 學生在音樂方面的造詣必然會提高。同時, 這種熏陶如果僅僅是由教師選取音樂播放、學生聽的這種簡單的形式進行的話, 獲得的效果必然比較差, 而且花費時間久。所以, 教師不應該只是簡單地帶著學生聽歌, 更應該將熏陶培養(yǎng)的過程簡化加深。
首先, 在一開始, 教師選取的作品不能過于深奧, 可以選取經典、優(yōu)秀、廣為傳唱的作品進行教學。如優(yōu)秀的二胡作品《賽馬》, 讓學生欣賞這首優(yōu)秀作品優(yōu)美的旋律,引起學生對二胡這一中國傳統(tǒng)樂器的興趣。同時, 選取的作品的主旋律要簡單明了, 主情緒要清晰, 這樣不僅能加深學生對作品的印象, 更便于學生對作品情感的理解。其次, 學生的賞析水平較低, 教師在挑選教學內容時必須要慎重, 挑選的作品必須適合學生的年齡階段, 而且能滿足學生的要求。為了達到教學目標和治愈學生身心的目的, 這些作品應該在傳達的思想和藝術思維方面具有較高的水平。面對教學作品的各種要求, 筆者篩選了以下幾類, 便于音樂教師選擇: 一是中國傳統(tǒng)民間故事和傳說。